TIME:2020-05-19
编者按:此文原标题《乡村振兴的三大核心:优化产业、引导农民与美化民居——昆明、成都归来谈乡建理念》
湖南农道公益基金会创始人 孙麟
2020年5月10日
今年的春天真不寻常,风寒之中更见人的风骨。进入夏天,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已被有效遏制,大家终于在绿树繁花之中迎来了久违的轻松心情。企业复工复产了,人们在做好防护的基础上可以自由流动了!
5月1日,清早起来,放眼一看,到处是一片繁忙的劳动世界了。我买了一张高铁票,一路奔驰,几个小时后到了春城昆明。在昆明的几天,我先后走访了昆明郊外的几个村庄,与几个村长交流了乡村建设方面的情况,我的感触、感悟的确比较多。离开昆明后,我又转道四川,在成都拜访了一家很有特色的艺术家工坊——在那里,我看到了一块破木头经艺术家匠心独运,几经雕琢,呈现出来的却是一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孤品!回长沙的路上,我把乡村的见闻、感触与艺术家工坊联系到一起,再加上这10多年的乡村建设体会,我觉得,今天的乡村振兴在按照国家总体要求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紧紧抓住优化产业、引导农民、美化民居这三大核心,加快理念、方式与方法上创新、整合、协调,才可能取得更好的发展成就。
第一,优化产业。
谈到产业,关键是要明确应该做哪些工作。我认为,先要把握三个方面的现实情况。一是农村那些没有商品化的纯农产品。这类纯农产品,各家各户有种植,单量有限,总量巨大;产品有机、安全、新鲜,交易简单。早年是以物换物,现在是小篮子提着做买卖,方便、实在,让人放心。乡镇市场上的交易,仍然保留了这种方式。不久前,电商模式加入进来,破坏了交易方式,也影响到了生产领域,数量上去了,质量却难以保障。二是产业结构。现在的乡村不是没有产业,需要的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依靠农民显然不行。需要专业的产业基金进来引导、协同、调整。比如湖南省南县的小龙虾是一个大产业,但需要优化。如何优化呢?先要弄清各个环节情况,是生产环节、加工环节、销售环节,还是全产业链需要调整、优化?确定之后,再去协同,强化不同环节,提高产业效益。三是优质特色产业。这是亮点,是核心的核心,不能急,需要时间,慢慢来。怎么去找特色呢?一个重要的方向是当地的特色文化。以文化为基础才能打造出更好的特色产业,优质有了文化作后盾,也更具有号召力和影响力。
那么,如何把以上方面落到实处呢?我认为,还应当坚守认清资源、友好利用、适度开发、协同发展这四个方面的主导性原则。
一是认清资源。这里谈的资源,主要是自然资源,比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这些资源是产业选择、产业发展的基础。一般来说,当地人对自己的资源禀赋,除了深埋在地下的东西,心里都有底,但又往往停留了初浅的或传统的认识上,没有对当地资源进行深度梳理,更谈不上深刻的价值研究。许多地方出现“坐在金山上,到处找饭吃”的情况,本质上就是没有很好地认清资源、把握资源。比如:湖南的南县地处洞庭湖区,主要是水资源、渔业资源、水稻资源、洲尾资源、土地资源。湖南西部的古丈则是山地资源、茶叶资源、山珍资源。湖南湘阴的张树港,就是独特的辣椒资源。再比如,郴州资兴市的东江鱼资源,衡阳祁东县的黄花菜资源,邵阳隆回县的金银花资源,等等。我们讲认清资源,有两个侧面。一是当地人要认识自己的资源,抓住资源,敬畏资源,不乱破坏或改造这些资源,追求合理地利用资源。二是需要外来专业人士、团队来比对当地资源,找出资源独特价值。这一点很重要,外来专业资源评估意见更重要。比如张树港就有独特的辣椒生长资源,古丈有独特的茶叶生长资源。这里的独特资源都是综合的,不是单一的。我们过去只是从单一角度利用资源,不是考虑综合资源的不可分割性,泛滥地扩大利用资源,常常费力不讨好,甚至损失惨重。这些教训应该警醒,认真吸取。
二是友好利用。什么是友好?就是讲感情。这是借用了人们之间的一个关系准则:友好,也可以说是一种价值取向。这里的”利用”,不能任意扩大,强调的是与当地的其他资源协同利用,追求的是一种节约、和谐、美好。通俗地说,就是人要与资源搞好关系,而不是搞坏。搞坏了资源,最终受害、受罪的,只会是人自己。与过去的一些说法比较,这是一个新颖的理念。具体到资源上,就应当有规划地留一部分,以适当的进度利用一部分。比如一条大河,典型的水资源,怎么利用呢?既用于灌溉,又要从河里挖沙,还要拦河筑堤修建水电站?一揽子地利用,还是友好利用吗?肯定不是。从本质上看,对资源的友好利用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为协调资源的保护、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指出一条新的光明之路。从目前形势上看,坚持友好利用不是一种梦想,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紧迫的现实要求了。我们在湖南省南县实施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示范样板区域项目,寻求的是一种友好利用的方式与方法,旱改水田项目、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项目、生态湿地项目、情湖主题商业街项目等,都必须保持项目区内整齐的田块、优美的环境、良好的产业格局相统一,核心价值就是友好利用,充分考虑项目的经济性、自然性、社会性与阶段性、历史性、生活性的协同统一,形成与项目地居民生活、各种资源友好协调的新兴生产、生活局面,提高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与未来感。
三是适度开发。这个”适度”,不是”中庸”,而是赋予了科学的内涵。过去,我们也强调适度开发,结果往往是滥砍、滥伐、滥挖,一片自然山水,被弄得满目疮痍。这样做,无论对眼前与未来,还是对人类与历史,都是不负责任的举动。现在,我们讲适度开发,首先肯定了开发,但不是随心所欲,而是适度、科学地规划;不是一轰而上,而是强调节奏与综合成效。我们知道,最近50多年来,全世界对水利、水电、农业、林业、牧业、交通、旅游、矿业等资源开发项目建设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破坏,本质上就是过度开发,尽管产生的原因很复杂,许多项目也确实科学、需要、迫切,但形成的消极影响也客观存在。怎么办呢?该补救的一定要补救。几天前我看到,我国财政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支持引导黄河全流域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实施方案》。方案明确指出,试点期间,中央财政专门安排黄河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激励政策,围绕促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两个核心,支持引导各地区加快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奖励资金将对水质改善突出、良好生态产品贡献大、节水效率高、资金使用绩效好、补偿机制建设全面系统和进展快的省区给予激励,体现生态产品价值导向。我在想,国家为什么这样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过去我们对黄河全流域横向生态过度开发利用。利用过了头所产生的消极影响、造成的损害已经是我们不能承受之重,必须予以改变了!这实际上是一种补救式的适度开发与利用。所以,今天的乡村振兴,资本下乡不能是掠夺式下乡,不能是唯利润下乡,更不是到乡村去杀鸡取卵,而是带着自己的资源与乡村资源互补,推动乡村综合资源升级,形成共生、共长、共享的协同发展态势,才是乡村振兴所需要的资源与发展力量。
四是协同发展。国家把农村产业融合协同发展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农村创业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积极出台了扶持政策,加大了工作力度,取得显著成效。从总体上看,各地农村产业融合协同蓬勃发展,产业链条持续延伸,农业功能加快拓展,新型业态不断涌现,产业融合协同发展正在成为农村创新创业的热点和亮点,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方面的作用和效果日益显现。党中央、国务院对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协同发展也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虽然目前各地农村产业融合协同发展势头迅猛,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和工作推进力度。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涉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建立协同推进机制,对于加强统筹协调和同步推动,形成横向协同、上下联动的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在政策引导之下,通过各种平台,积极探索建立服务乡村建设一体化的产业协同机制,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合作创新、协同发展会让乡村优势产业呈现“加速跑”状态。
第二,引导农民。
农民是很聪明的,也很诚实,不足是欠缺技术,大市场经验缺乏。面对乡村振兴这样的大变革,更需要引导农民。谈到引导农民,我有一个很朴素的观点是,推动乡村振兴,广大农民朋友不要总想着城里人下乡,想着扩大乡村旅游,想着如何多让游客掏钱吃土菜、买土货。大家要改变一种方式与心态,把乡村建设好,是自己把自己的生活搞好,然后邀请城里人来做客,顺便带些土特产。这样,城里人与乡下人友好交流,逐步提高城乡协同发展的水平。为此,我也想到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农民要做乡村振兴的第一主人,是农民自己要推动乡村振兴,任何外在力量都是第二主体。任何专家都不要替代农民,更不能取代农民去做主。专家有专业、有特长,但不是主人。专家越了位,很可能会变成强迫,甚至破坏。我在昆明郊区同村长交谈时,就讨论了农民第一主体的问题。我说,村长、村民必须首先认识到,乡村振兴是农民自己的要求、目标,不是强加给农民的。农民自己要做的事,国家帮助做,下乡资本帮助做,或者一起做,不是别人逼着农民做。乡村振兴也不仅仅是生活更好一些、更富裕一些,而是整体生活质量更高一些,环境更美好一些,综合文明更发达一些。这些都是农民自己需要的、渴望的,需要自己努力去争取的。否则,就没有更高的积极性,涉及到一点小利益就讲价钱,甚至形成障碍。所以,明确第一主体的定位非常重要。村长说,这一点很重要,但需要做细致的工作。
第二个问题,当地农民对自己的土地价值应该有一种敬畏心。我们现在重视的是城市土地、城郊土地、道路土地、开发地带土地等市场价值,也就买卖土地市场上的市场价格或价值,却对土地的元素价值、质量价值、产品价值等不够重视,有的地方一重视,就改变了味道,甚至违背了土地价值规律。比如,此地产此茶,此茶卖此价,改变为此区产此茶,此茶非彼茶,却要卖此价。这样能够忽悠一段时间,等市场了解了真相,也就到头了,不仅害了此茶,也害了此地和此地的农民!从本质上说,这样的土地价值与土质、元素、水份、小气候雨水云雾、阳光照射等紧密相关,是上天的眷顾。生活其上的人们应当倍感珍惜,心怀敬畏,充分保护,适度利用,确保价值,才是正道!
第三个问题,要把农民作为一种正常的职位,培养新一代农民,造就有知识、有技术、有目标的新型乡村建设者。尽可能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一部分有志向、有技术、有抱负的年轻大学毕业生、在外务工的年轻村民回到乡村,建设乡村。2019年12月,我在北京同访问中国的日本企业家福武总一郎先生谈到乡村振兴时,他说用了30年时间,把日本濑湖内海里的一个因工业化而荒废了的岛屿——直岛,用艺术活化乡村的方式,打造成为日本重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岛上的村民重新看到了快乐的生活与希望,让更多的村民回到了直岛的乡村,而且生活并不比城里差,却拥有城里人没有的自然风光。所以,在后工业化时代,或者说新兴现代化时代,年轻人回到乡村是一条康庄大道,当然我们要为此作出更大的努力,创造更好的条件。
第三,美化民居。
谈到农村民居,我总是想到遍布中国广大乡村的那些老房子、老院子、老村庄。进去看看,让人看到的是设计的精巧、工艺的匠心、风水的优雅、人性的美好、历史的沧桑,还有天人合一理念的追求。这时候,我也会想到西方的乡村民居,两相比较,都有鲜明的特点,只是中国乡村的民居切合的是中国乡村地理文化、农耕文化、家族文化、地域文化,家族气氛、地方特色非常浓郁。
5月3日,我在昆明郊区的几个自然村走了一圈,很有感触。这个村田土面积不是很大,林地面积大约4万亩,森林覆盖率超过了70%。村子没有什么产业优势,农民收入相对较低,今年能够实现全员脱贫的目标。一路走访,一路思考。离开村子时,村长一定要我为全村发展出出主意。村长很实在,态度很诚恳。我也是有些思考。于是,我对村长说,我提三点思路性的建议,不一定正确,可以作为一种参考。第一,我们首先可以把村子的环境卫生搞好。环境卫生好了,村子整洁、美观,有利于村民的身体健康,来访的人也能在村子里呆得住,可以发展一些旅游服务业。第二,村子里的房子真不错,外表上看不出是一个贫困村。但是,房子外表就不漂亮,更没有美感。如果修房子时注重设计、规划,就不会是这样了。第三,可以发掘那些有群众基础的体育活动。村子里的人都有打弹弓的绝活,只打瓶子,不准也不会打鸟。是不是可以策划一个中国或国际性弹弓比赛呢?做一个规划,从小规模做起,争取政府支持,以此为中心形成一个昆明城郊乡村旅游项目?我刚说完,村长非常激动,认为有道理,却苦于没有人能够帮助村里做这些设计。走出村子时,村长拉着我说,请你们帮助我们一下吧!我不敢贸然应承什么,但答应一定会想办法支持。村长说,你就帮我们拿一个整体方案,我们照着做,不就好了嘛!
回来后,我在与村长交流看法的基础上,也形成了三个方面的基本看法。
第一个看法是,我们的乡村一直拥有比较好的建房传统,现在怎么看不到了呢?过去,我们的农民是非常重视农居环境的。修屋建房时,十分讲究风水,一般都会请懂风水的人前来察看,确定房屋座向,注意协调前后左右的关系,不能形成矛盾与阻碍。房屋结构力求实用、美观其实、大方、舒适。建造上,追求工匠精神,大梁柱必须正直粗壮,雕花窗户刀工相当精致。总体上,一家有一家的特色与出众的地方。现在,农村建房却也追求工业化建造,缺乏个性,也就失去了基本的美感。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后修建的住房,几乎都是农民的自主行为,建筑队基本上是本地的木工、砌工、泥瓦工,只要把房子修起来,结实就好,既不实用,更不美观。
第二个看法是,农民要美化居住环境,他们比任何时候都渴望外来的发展资源与技术指导。那天,我同村长交流后,村长接着说:“孙总,我们见识少,怎么才能搞好居住环境,请您帮帮我们村?”我一时语塞,但心里在想:我们农创投控,还有我们熬吧平台,就是一个综合性资源协同集成团队啊!我们有乡村规划、乡建设计、土地综合整治、产业发展、市场销售、农业金融等体系化资源协调、整合、推动能力,为什么不把成功的经验推广到更多地方呢?农民手里有当地资源,有勤劳的习惯,有发展的愿望,却没有适当的发展思路、技术能力、产业选择、市场意识,他们缺乏的东西,正是我们拥有的,为什么不能协同对接呢?过去,规划的人住在城里,不愿意切实把握乡村的变化,以自己的主张引导乡村,效果往往不如意。我们是真正“上山下乡”的技术团队,让自己真正成为像农民一样的乡村建设主体,才可能成为农民所盼望的以人才资源为核心的综合发展资源。
第三个看法是,具体如何优化农民居住环境,应当考虑制定一些合理的拆除措施。改革开放前,乡村建房要求很严格,即使新建也会精心选择怎么建,座向风水要好,工匠也相当敬业,房子起来后与环境能够协调一致。后来,建房政策放宽了,只要有能力有地块,就随心大建。许多人家建了新房以后,还四处搭建厨房、厕所、养猪养鸡棚子,没有规划,也没有美感,更不讲究卫生。没有建新房的人家,更是到处搭建,只管方便,不管美观。尽管最近这些年来新建房注意了全面设计,里外也美化了,但毕竟是少数。有人说,到乡村去看看,选一个有特色的房子照张相都不容易,到处是一个模样。乡村新建的桥,几乎就是粗糙的水泥桥,没什么科技含量,也不那么美观。所以,乡村民居应当以满足生产、生活为需要准则,对那些搭建的建筑,要以拆除为主。拆除以后,如确需再建,也要强调美观大方、工匠精神,真正建设一个让自己快乐、让客人感到美好的幸福家园。
进入5月,就是仲夏季节了。万物变绿,该扬花的已经花落一地,该结果的已经结出雏果。乡村已经是一派忙碌了。真希望夏忙之后,又是一个美好的秋收。秋收之后,我们再来讨论今年乡村振兴中推动优化产业、引导农民与美化民居的新进展,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来源:乡村相见编辑部 责任编辑:李双)
2021-02-25
2021年2月3日,民革湖南省委会“三农”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委...
了解更多